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。高陽者、黃帝之孫、昌意之子也。高陽生稱、一稱生卷章、卷章生重黎。二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、三甚有功、能光融天下、帝嚳命曰祝融。四共工氏作亂、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。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、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、復居火正、為祝融。
一正義。尺證反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吳回。」譙周曰。「老童卽卷章。」 索隱。卷章名老童、故系本云「老童生重黎」。重氏、黎氏二官代司天地、重為木正、黎為火正。案。左氏傳少昊氏之子曰重、顓頊氏之子曰黎。今以重黎為一人、仍是顓頊之子孫者、劉氏云「少昊氏之後曰重、顓頊氏之後曰重黎、對彼重則單稱黎、若自言當家則稱重黎。故楚及司馬氏皆重黎之後、非關少昊之重」。愚謂此解為當。
三索隱。此重黎為火正、彼少昊氏之後重自為木正、知此重黎卽彼之黎也。
四集解。虞翻曰。「祝、大。融、明也。」韋昭曰。「祝、始也。」
吳回生陸終。陸終生子六人、坼剖而產焉。一其長一曰昆吾。二二曰參胡。三三曰彭祖。四四曰會人。五五曰曹姓。六六曰季連、羋姓、楚其後也。七昆吾氏、夏之時嘗為侯伯、桀之時湯滅之。彭祖氏、殷之時嘗為侯伯、殷之末世滅彭祖氏。季連生附沮、八附沮生穴熊。其後中微、或在中國、或在蠻夷、弗能紀其世。
一集解。干寶曰。「先儒學士多疑此事。譙允南通才達學、精核數理者也、作古史考、以為作者妄記、廢而不論。余亦尤其生之異也。然按六子之世、子孫有國、升降六代、數千年閒、迭至霸王、天將興之、必有尤物乎。若夫前志所傳、修己背坼而生禹、簡狄胸剖而生契、歷代久遠、莫足相證。近魏黃初五年、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兒從右胳下水腹上出、而平和自若、數月創合、母子無恙、斯蓋近事之信也。以今況古、固知注記者之不妄也。天地云為、陰陽變化、安可守之一端、槪以常理乎。詩云『不坼不副、無災無害』。原詩人之旨、明古之婦人嘗有坼副而產者矣。又有因產而遇災害者、故美其無害也。」 索隱。系本云。「陸終娶鬼方氏妹、曰女嬇。」
二集解。虞翻曰。「昆吾名樊、為己姓、封昆吾。」世本曰。「昆吾者、衞是也。」 索隱。長曰昆吾。系本云。「其一曰樊、是為昆吾。」又曰。「昆吾者、衞是。」宋忠曰。「昆吾、國名、己姓所出。」左傳曰。「衞侯夢見披髮登昆吾之觀。」按。今濮陽城中有昆吾臺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濮陽縣、古昆吾國也。昆吾故城在縣西三十里、臺在縣西百步、卽昆吾墟也。」
三集解。世本曰。「參胡者、韓是也。」 索隱。系本云。「二曰惠連、是為參胡。參胡者、韓是。」宋忠曰。「參胡、國名、斟姓、無後。」
四集解。虞翻曰。「名翦、為彭姓、封於大彭。」世本曰。「彭祖者、彭城是也。」 索隱。系本云。「三曰籛鏗、是為彭祖。彭祖者、彭城是。」虞翻云。「名翦、為彭姓、封於大彭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彭城、古彭祖國也。外傳云殷末滅彭祖國也。虞翻云名翦。神仙傳云彭祖諱鏗、帝顓頊之玄孫、至殷末年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、遂往流沙之西、非壽終也。」
五集解。世本曰。「會人者、鄭是也。」 索隱。系本云。「四曰求言、是為鄶人。鄶人者、鄭是。」宋忠曰。「求言、名也。妘姓所出、鄶國也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鄶城在鄭州新鄭縣東北二十二里。毛詩譜云『昔高辛之土、祝融之墟、歷唐至周、重黎之後妘姓處其地、是為鄶國、為鄭武公所滅也』。」
六集解。世本曰。「曹姓者、邾是也。」 索隱。系本云。「五曰安、是為曹姓。曹姓、邾是。」宋忠曰。「安、名也。曹姓者、諸曹所出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邾國在黃州黃岡縣東南百二十一里、史記云邾子、曹姓也。」
七索隱。系本云。「六曰季連、是為羋姓。季連者、楚是。」宋忠曰。「季連、名也。羋姓所出、楚之先。」羋音彌是反。羋、羊聲也。
八集解。孫檢曰。「一作『祖』。」 索隱。沮音才敘反。
周文王之時、季連之苗裔曰鬻熊。鬻熊子事文王、蚤卒。其子曰熊麗。熊麗生熊狂、熊狂生熊繹。
熊繹當周成王之時、舉文、武勤勞之後嗣、而封熊繹於楚蠻、封以子男之田、姓羋氏、居丹陽。一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、衞康叔子牟、晉侯燮、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南郡枝江縣。」 正義。潁容(云)傳例云。「楚居丹陽、今枝江縣故城是也。」括地志云。「歸州巴東縣東南四里歸故城、楚子熊繹之始國也。又熊繹墓在歸州秭歸縣。輿地志云秭歸縣東有丹陽城、周迴八里、熊繹始封也。」
熊繹生熊艾、熊艾生熊𡁸、一熊𡁸生熊勝。熊勝以弟熊楊二為後。熊楊生熊渠。
一索隱。一作「黮」、音土感反。𡁸音但、與「亶」同字、亦作「亶」。
二索隱。鄒誕本作「熊鍚」。一作「煬」。
熊渠生子三年。當周夷王之時、王室微、諸侯或不朝、相伐。熊渠甚得江漢閒民和、乃興兵伐庸、一楊粵、二至于鄂。三熊渠曰。「我蠻夷也、不與中國之號謚。」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、四中子紅為鄂王、五少子執疵為越章王、六皆在江上楚蠻之地。及周厲王之時、暴虐、熊渠畏其伐楚、亦去其王。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庸、今上庸縣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房州竹山縣、本漢上庸縣、古之庸國。昔周武王伐紂、庸蠻在焉。」
二索隱。有本作「楊雩」、音吁、地名也。今音越。譙周亦作「楊越」。
三正義。五各反。劉伯莊云。「地名、在楚之西、後徙楚、今東鄂州是也。」括地志云。「鄧州向城縣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。」
四集解。張瑩曰。「今江陵也。」 索隱。系本「康」作「庸」、「亶」作「袒」。地理志云江陵、南郡之縣也。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之。
五集解。九州記曰。「鄂、今武昌。」 索隱。有本作「藝經」二字、音摯紅、從下文熊摯紅讀也。古史考及鄒氏、劉氏等音無藝經、恐非也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武昌縣、鄂王舊都。今鄂王神卽熊渠子之神也。」
六索隱。系本無執字、越作「就」。
後為熊毋康、一毋康蚤死。熊渠卒、子熊摯紅立。二摯紅卒、其弟弒而代立、曰熊延。三熊延生熊勇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卽渠之長子。」
二索隱。如此史意卽上鄂王紅也。譙周以為「熊渠卒、子熊翔立。卒、長子摯有疾、少子熊延立」。此云「摯紅卒、其弟殺而自立、曰熊延」。欲會此代系、則翔亦毋康之弟、元嗣熊渠者。毋康旣蚤亡、摯紅立而被延殺、故史考言「摯有疾」、而此言「弒」也。 正義。卽上鄂王紅也。
三正義。譙周言「摯有疾」、此言「弒」、未詳。宋均注樂緯云。「熊渠嫡嗣曰熊摯、有惡疾、不得為後、別居於夔、為楚附庸、後王命曰夔子也。」
熊勇六年、而周人作亂、攻厲王、厲王出奔彘。熊勇十年、卒、弟熊嚴為後。
熊嚴十年、卒。有子四人、長子伯霜、中子仲雪、次子叔堪一、少子季徇。二熊嚴卒、長子伯霜代立、是為熊霜。
一索隱。一作「湛」。
二索隱。旬俊反。
熊霜元年、周宣王初立。熊霜六年、卒、三弟爭立。仲雪死。叔堪亡、避難於濮。一而少弟季徇立、是為熊徇。熊徇十六年、鄭桓公初封於鄭。二十二年、熊徇卒、子熊咢二立。熊咢九年、卒、子熊儀立、是為若敖。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建寧郡南有濮夷。」 正義。按。建寧、晉郡、在蜀南、與蠻相近。劉伯莊云。「濮在楚西南。」孔安國云。「庸、濮在漢之南。」按。成公元年「楚地千里」、孔說是也。
二索隱。噩音鄂、亦作「咢」。
若敖二十年、周幽王為犬戎所弒、周東徙、而秦襄公始列為諸侯。
二十七年、若敖卒、子熊坎一立、是為霄敖。霄敖六年、卒、子熊眴立、二是為蚡冒。三蚡冒十三年、晉始亂、以曲沃之故。蚡冒十七年、卒。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、是為楚武王。
一索隱。苦感反。一作「菌」、又作「欽」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眴音舜。」 索隱。徐音舜。按。玉篇在口部、顧氏云「楚之先、卽蚡冒也」。劉音舜、其近代本卽有字從目者。劉舜音、非。
三索隱。古本「蚡」作「羒」、音憤。冒音亡北反、或亡報反。
武王十七年、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。十九年、鄭伯弟段作亂。二十一年、鄭侵天子之田。二十三年、衞弒其君桓公。二十九年、魯弒其君隱公。三十一年、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。
三十五年、楚伐隨。一隨曰。「我無罪。」楚曰。「我蠻夷也。今諸侯皆為叛相侵、或相殺。我有敝甲、欲以觀中國之政、請王室尊吾號。」隨人為之周、請尊楚、王室不聽、還報楚。三十七年、楚熊通怒曰。「吾先鬻熊、文王之師也、蚤終。成王舉我先公、乃以子男田令居楚、蠻夷皆率服、而王不加位、我自尊耳。」乃自立為武王、與隨人盟而去。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。
一集解。賈逵曰。「隨、姬姓也。」杜預曰。「隨國今義陽隨縣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隨州外城古隨國地。」世本云。「楚武王墓在豫州新息。隨、姬姓也。武王卒師中而兵罷。」括地志云「上蔡縣東北五十里」是也。
五十一年、周召隨侯、數以立楚為王。楚怒、以隨背己、伐隨。武王卒師中而兵罷。一子文王熊貲立、始都郢。二
一集解。皇覽曰。「楚武王冢在汝南郡鮦陽縣葛陂鄕城東北、民謂之楚王岑。漢永平中、葛陵城北祝里社下於土中得銅鼎、而名曰『楚武王』、由是知楚武王之冢。民傳言、秦、項、赤眉之時欲發之、輒頹壞塡壓、不得發也。」 正義。有本注「葛陂鄕」作「葛陵鄕」者、誤也。地理志云新蔡縣西北六十里有葛陂鄕、卽費長房投竹成龍之陂、因為鄕名也。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紀南故城在荆州江陵縣北五十里。杜預云國都於郢、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是也。」括地志云。「又至平王、更城郢、在江陵縣東北六里、故郢城是也。」
文王二年、伐申過鄧、一鄧人曰「楚王易取」、鄧侯不許也。二六年、伐蔡、三虜蔡哀侯以歸、已而釋之。楚彊、陵江漢閒小國、小國皆畏之。十一年、齊桓公始霸、楚亦始大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申城在鄧州南陽縣北三十里。晉太康地志云周宣王舅所封。故鄧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二十里。春秋之鄧國、莊十六年楚文王滅之。」
二集解。服虔云。「鄧、曼姓。」
三正義。豫州上蔡縣在州北七十里、古蔡國也。縣外城、蔡國城也。
十二年、伐鄧、滅之。十三年、卒、子熊䓤立、一是為莊敖。二莊敖五年、欲殺其弟熊惲、三惲奔隨、與隨襲弒莊敖代立、是為成王。
一集解。史記音隱云。「䓤、古『艱』字。」
二索隱。上音側狀反。
三索隱。惲音紆粉反。左傳作「頵」、紆貧反。
成王惲元年、初卽位、布德施惠、結舊好於諸侯。使人獻天子、天子賜胙、曰。「鎭爾南方夷越之亂、無侵中國。」於是楚地千里。
十六年、齊桓公以兵侵楚、至陘山。一楚成王使將軍屈完二以兵禦之、與桓公盟。桓公數以周之賦不入王室、楚許之、乃去。
一正義。杜預云。「陘、楚地。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。」括地志云。「陘山在鄭州西南一百一十里、卽此山也。」
二正義。屈、曲勿反。完音桓、楚族也。
十八年、成王以兵北伐許、一許君肉袒謝、乃釋之。二十二年、伐黃。二二十六年、滅英。三
一集解。地理志曰潁川許昌縣、故許國也。
二索隱。汝南弋陽縣、故黃國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黃國故城、漢弋陽縣也。秦時黃都、嬴姓、在光州定城縣四十里也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及他本皆作『英』、一本作『黃』。」 正義。英國在淮南、蓋蓼國也、不知改名時也。
三十三年、宋襄公欲為盟會、召楚。楚王怒曰。「召我、我將好往襲辱之。」遂行、至盂、一遂執辱宋公、已而歸之。三十四年、鄭文公南朝楚。楚成王北伐宋、敗之泓、射傷宋襄公、襄公遂病創死。
一正義。音于、宋地也。
三十五年、晉公子重耳過楚、成王以諸侯客禮饗、而厚送之於秦。
三十九年、魯僖公來請兵以伐齊、楚使申侯將兵伐齊、取穀一、置齊桓公子雍焉。齊桓公七子皆奔楚、楚盡以為上大夫。滅夔、夔不祀祝融、鬻熊故也。二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濟北穀城縣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穀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六里。」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夔、楚熊渠之孫、熊摯之後。夔在巫山之陽、秭歸鄕是也。」 索隱。譙周作「滅歸」、歸卽夔之地名歸鄕也。
夏、伐宋、宋告急於晉、晉救宋、成王罷歸。將軍子玉請戰、成王曰。「重耳亡居外久、卒得反國、天之所開、不可當。」子玉固請、乃與之少師而去。晉果敗子玉於城濮。成王怒、誅子玉。
四十六年、初、成王將以商臣為太子、語令尹子上。子上曰。「君之齒未也、一而又多內寵、絀乃亂也。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二。且商臣蜂目而豺聲、忍人也、三不可立也。」王不聽、立之。後又欲立子職四而絀太子商臣。商臣聞而未審也、告其傅潘崇曰。「何以得其實。」崇曰。「饗王之寵姬五江羋六而勿敬也。」商臣從之。江羋怒曰。「宜乎王之欲殺若而立職也。」商臣告潘崇曰。「信矣。」崇曰。「能事之乎。」七曰。「不能。」「能亡去乎。」曰。「不能。」「能行大事乎。」八曰。「能。」冬十月、商臣以宮衞兵圍成王。成王請食熊蹯而死、九不聽。丁未、成王自絞殺。商臣代立、是為穆王。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齒、年也。言尚少。」
二集解。賈逵曰。「舉、立也。」
三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言忍為不義。」
四集解。賈逵曰。「職、商臣庶弟也。」
五集解。姬、當作「妹」。
六正義。羋、亡爾反。
七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若立職、子能事之。」
八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謂弒君。」
九集解。杜預曰。「熊掌難熟、冀久將有外救之也。」
穆王立、以其太子宮予潘崇、使為太師、掌國事。穆王三年、滅江。一四年、滅六、蓼。六、蓼、皋陶之後。二八年、伐陳。十二年、卒。子莊王侶立。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江國在汝南安陽縣。」
二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六國、今廬江六縣。蓼國、今安豐蓼縣。」
莊王卽位三年、不出號令、日夜為樂、令國中曰。「有敢諫者死無赦。」伍舉入諫。莊王左抱鄭姬、右抱越女、坐鍾鼓之閒。伍舉曰。「願有進隱。」一曰。「有鳥在於阜、三年不蜚不鳴、是何鳥也。」莊王曰。「三年不蜚、蜚將沖天。三年不鳴、鳴將驚人。舉退矣、吾知之矣。」居數月、淫益甚。大夫蘇從乃入諫。王曰。「若不聞令乎。」對曰。「殺身以明君、臣之願也。」於是乃罷淫樂、聽政、所誅者數百人、所進者數百人、任伍舉、蘇從以政、國人大說。是歲滅庸。二六年、伐宋、獲五百乘。
一集解。隱謂隱藏其意。
二正義。今房州竹山縣是也。
八年、伐陸渾戎、一遂至洛、觀兵於周郊。二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。三楚王問鼎小大輕重、四對曰。「在德不在鼎。」莊王曰。「子無阻九鼎。楚國折鉤之喙、五足以為九鼎。」王孫滿曰。「嗚呼。君王其忘之乎。昔虞夏之盛、遠方皆至、貢金九牧、六鑄鼎象物、七百物而為之備、使民知神姦。八桀有亂德、鼎遷於殷、載祀六百。九殷紂暴虐、鼎遷於周。德之休明、雖小必重。一〇其姦回昏亂、雖大必輕。一一昔成王定鼎于郟鄏、一二卜世三十、卜年七百、天所命也。周德雖衰、天命未改。鼎之輕重、未可問也。」楚王乃歸。
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陸渾戎在洛西南。」 正義。允姓之戎徙居陸渾。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觀兵、陳兵示周也。」
三集解。服虔曰。「以郊勞禮迎之也。」
四集解。杜預曰。「示欲偪周取天下。」
五正義。喙、許衞反。凡戟有鉤。喙、鉤口之尖也。言楚國戟之鉤口尖有折者、足以為鼎、言鼎之易得也。
六集解。服虔曰。「使九州之牧貢金。」
七集解。賈逵曰。「象所圖物著之於鼎。」
八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圖鬼神百物之形、使民逆備之也。」
九集解。賈逵曰。「載、辭也。祀、年也。商曰祀。」王肅曰。「載祀者、猶言年也。」
一〇集解。杜預曰。「不可遷。」
一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言可移。」
一二集解。杜預曰。「郟鄏今河南也、河南縣西有郟鄏陌。武王遷之、成王定之。」 索隱。按周書、郟、雒北山名、音甲。鄏謂田厚鄏、故以名焉。
九年、相若敖氏。一人或讒之王、恐誅、反攻王、王擊滅若敖氏之族。十三年、滅舒。二
一集解。左傳曰子越椒。
二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廬江六縣東有舒城也。」
十六年、伐陳、殺夏徵舒。徵舒弒其君、故誅之也。已破陳、卽縣之。羣臣皆賀、申叔時使齊來、不賀。王問、對曰。「鄙語曰、牽牛徑人田、田主取其牛。徑者則不直矣、取之牛不亦甚乎。且王以陳之亂而率諸侯伐之、以義伐之而貪其縣、亦何以復令於天下。」莊王乃復國陳後。
十七年春、楚莊王圍鄭、三月克之。入自皇門、一鄭伯肉袒牽羊以逆、二曰。「孤不天、不能事君、君用懷怒、以及敝邑、孤之罪也。敢不惟命是聽。賓之南海、若以臣妾賜諸侯、亦惟命是聽。若君不忘厲、宣、桓、武、三不絕其社稷、使改事君、孤之願也、非所敢望也。敢布腹心。」楚羣臣曰。「王勿許。」莊王曰。「其君能下人、必能信用其民、庸可絕乎。」莊王自手旗、左右麾軍、引兵去三十里而舍、遂許之平。四潘尪入盟、子良出質。五夏六月、晉救鄭、與楚戰、大敗晉師河上、遂至衡雍而歸。
一集解。賈逵曰。「鄭城門。」何休曰。「郭門也。」
二集解。賈逵曰。「肉袒牽羊、示服為臣隸也。」
三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周厲王、宣王、鄭之所自出也。鄭桓公、武公、始封之賢君也。」
四集解。杜預曰。「退一舍而禮鄭。」
五集解。潘尪、楚大夫。子良、鄭伯弟。
二十年、圍宋、以殺楚使也。一圍宋五月、城中食盡、易子而食、析骨而炊。宋華元出告以情。孫守真按。情報、情資、單字想複詞。莊王曰。「君子哉。」遂罷兵去。
一索隱。左傳宣十四年「楚子使申舟聘于齊、曰。『無假道于宋。』華元曰。『過我而不假道、鄙我也、鄙我、亡也。殺其使者必伐我、伐我亦亡也。亡一也。』乃殺之。楚子聞之、投袂而起。九月、圍宋」是也。
二十三年、莊王卒、子共王審立。
共王十六年、晉伐鄭。鄭告急、共王救鄭。與晉兵戰鄢陵、晉敗楚、射中共王目。共王召將軍子反。子反嗜酒、從者豎陽穀進酒醉。王怒、射殺子反、遂罷兵歸。
三十一年、共王卒、子康王招立。康王立十五年卒、子員一立、是為郟敖。
一索隱。音雲。左傳作「葱」。
康王寵弟公子圍、一子比、子皙、弃疾。郟敖三年、以其季父康王弟公子圍為令尹、主兵事。四年、圍使鄭、道聞王疾而還。十二月己酉、圍入問王疾、絞而弒之、二遂殺其子莫及平夏。使使赴於鄭。伍舉問曰。「誰為後。」三對曰。「寡大夫圍。」伍舉更曰。「共王之子圍為長。」四子比奔晉、而圍立、是為靈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史記多作『回』。」
二集解。荀卿曰。「以冠纓絞之。」左傳曰。「葬王于郟、謂之郟敖。」
三集解。服虔曰。「問來赴者。」
四集解。杜預曰。「伍舉更赴辭、使從禮告終稱嗣、不以篡弒赴諸侯。」
靈王三年六月、楚使使告晉、欲會諸侯。諸侯皆會楚于申。伍舉曰。「昔夏啓有鈞臺之饗、一商湯有景亳之命、周武王有盟津之誓、成王有岐陽之蒐、二康王有豐宮之朝、三穆王有塗山之會、齊桓有召陵之師、晉文有踐土之盟、君其何用。」靈王曰。「用桓公。」四時鄭子產在焉。於是晉、宋、魯、衞不往。靈王已盟、有驕色。伍舉曰。「桀為有仍之會、有緡叛之。五紂為黎山之會、東夷叛之。六幽王為太室之盟、戎、翟叛之。七君其愼終。」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坡。」
二集解。賈逵曰。「岐山之陽。」
三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豐宮、成王廟所在也。」杜預曰。「豐在始平鄠縣東、有靈臺、康王於是朝諸侯。」
四集解。杜預曰。「用會召陵之禮也。」
五集解。賈逵曰。「仍、緡、國名也。」
六集解。服虔曰。「黎、東夷國名也、子姓。」
七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太室、中嶽也。」
七月、楚以諸侯兵伐吳、圍朱方。八月、克之、囚慶封、滅其族。以封徇、曰。「無效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、以盟諸大夫。」一封反曰。「莫如楚共王庶子圍弒其君兄之子員而代之立。」二於是靈王使(棄)疾殺之。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齊崔杼弒其君、慶封其黨、故以弒君之罪責之也。」
二集解。穀梁傳曰。「軍人粲然皆笑。」
七年、就章華臺、一下令內亡人實之。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南郡華容縣有臺、在城內。」
八年、使公子棄疾將兵滅陳。十年、召蔡侯、醉而殺之。使棄疾定蔡、因為陳蔡公。
十一年、伐徐以恐吳。一靈王次於乾谿以待之。王曰。「齊、晉、魯、衞、其封皆受寶器、我獨不。今吾使使周求鼎以為分、其予我乎。」二析父對曰。「其予君王哉。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荆山、孫守真按。辟=避=僻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蓽露藍蔞四孫守真按。篳路藍縷、同音通假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。藍蔞=藍縷、雙聲連綿詞。以處草莽、跋涉山林五以事天子、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。六齊、王舅也。七晉及魯、衞、王母弟也。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。周今與四國服事君王、將惟命是從、豈敢愛鼎。」靈王曰。「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、八今鄭人貪其田、不我予、今我求之、其予我乎。」對曰。「周不愛鼎、鄭安敢愛田。」靈王曰。「昔諸侯遠我而畏晉、今吾大城陳、蔡、不羹、九賦皆千乘、諸侯畏我乎。」對曰。「畏哉。」靈王喜曰。「析父善言古事焉。」一〇
一集解。左傳曰使蕩侯等圍徐。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有功德、受分器。」
三集解。賈逵曰。「析父、楚大夫。」 索隱。據左氏此是右尹子革之詞、史蓋誤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蓽、一作『暴』。」駰案。服虔曰「蓽露、柴車素木輅也。藍蔞、言衣敝壞、其蔞藍藍然也」。
五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草行曰跋、水行曰涉。」
六集解。服虔曰。「桃弧棘矢所以禦其災、言楚地山林無所出也。」
七集解。服虔曰。「齊呂伋、成王之舅。」
八集解。服虔曰。「陸終氏六子、長曰昆吾、少曰季連。季連、楚之祖、故謂昆吾為伯父也。昆吾曾居許地、故曰舊許是宅。」
九集解。韋昭曰。「二國、楚別都也。潁川定陵有東不羹、襄城有西不羹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不羹故城在許州襄城縣東三十里。地理志云此乃西不羹者也。」
一〇正義。左傳昭十二年、析父謂子革曰。「吾子楚國之望也、今與王言如響、國其若之何。」杜預曰。「譏其順王心如響應聲也。」按。此對王言是子革之辭、太史公云析父、誤也。析父時為王僕、見子革對、故歎也。
十二年春、楚靈王樂乾谿、不能去也。國人苦役。初、靈王會兵於申、僇越大夫常壽過、一殺蔡大夫觀起。二起子從亡在吳、三乃勸吳王伐楚、為閒越大夫常壽過而作亂、為吳閒。使矯公子弃疾命召公子比於晉、至蔡、與吳、越兵欲襲蔡。令公子比見弃疾、與盟於鄧。四遂入殺靈王太子祿、立子比為王、公子子皙為令尹、弃疾為司馬。先除王宮、觀從從師于乾谿、令楚衆曰。「國有王矣。先歸、復爵邑田室。後者遷之。」楚衆皆潰、去靈王而歸。
一索隱。僇、辱也。
二索隱。觀音官。觀、姓。起、名。
三索隱。從音才松反。
四集解。杜預曰。「潁川邵陵縣西有鄧城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鄧城在豫州郾城縣東三十五里。」按。在古召陵縣西十里也。
靈王聞太子祿之死也、自投車下、而曰。「人之愛子亦如是乎。」侍者曰。「甚是。」王曰。「余殺人之子多矣、能無及此乎。」右尹曰。一「請待於郊以聽國人。」二王曰。「衆怒不可犯。」曰。「且入大縣而乞師於諸侯。」王曰。「皆叛矣。」又曰。「且奔諸侯以聽大國之慮。」王曰。「大福不再、祗取辱耳。」於是王乘舟將欲入鄢。三右尹度王不用其計、懼俱死、亦去王亡。孫守真按。離去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
一集解。左傳曰右尹子革。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聽國人欲為誰。」
三集解。服虔曰。「鄢、楚別都也。」杜預曰。「襄陽宜城縣。」 正義。音偃。括地志云。「故鄢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三里、在襄州北五里、南去荆州二百五十里。」按。王自夏口從漢水上入鄢也。左傳云「王沿夏將欲入鄢」是也。括地志云。「鄢水源出襄州義淸縣西界託仗山。水經云蠻水卽鄢水是也。」
靈王於是獨傍偟山中、野人莫敢入王。王行遇其故鋗人、一謂曰。「為我求食、我已不食三日矣。」鋗人曰。孫守真按。鋗=涓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「新王下法、有敢饟王從王者、罪及三族、且又無所得食。」王因枕其股而臥。鋗人又以土自代、逃去。王覺而弗見、遂飢弗能起。芋尹申無宇之子申亥曰。「吾父再犯王命、二王弗誅、恩孰大焉。」乃求王、遇王飢於釐澤、奉之以歸。夏五月癸丑、王死申亥家、三申亥以二女從死、幷葬之。
一集解。韋昭曰。「今之中涓也。」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斷王旌、執人於章華之宮。」
三正義。左傳云「夏五月癸亥、王縊于芋尹申亥」是也。
是時楚國雖已立比為王、畏靈王復來、又不聞靈王死、故觀從謂初王比曰。「不殺弃疾、雖得國猶受禍。」王曰。「余不忍。」從曰。「人將忍王。」王不聽、乃去。弃疾歸。國人每夜驚、曰。「靈王入矣。」乙卯夜、弃疾使船人從江上走呼曰。「靈王至矣。」國人愈驚。又使曼成然告初王比及令尹子皙曰。「王至矣。國人將殺君、司馬將至矣。一君蚤自圖、無取辱焉。衆怒如水火、不可救也。」初王及子皙遂自殺。丙辰、弃疾卽位為王、改名熊居、是為平王。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司馬謂棄疾。」
平王以詐弒兩王而自立、恐國人及諸侯叛之、乃施惠百姓。復陳蔡之地而立其後如故、歸鄭之侵地。存恤國中、修政敎。吳以楚亂故、獲五率以歸。一平王謂觀從。「恣爾所欲。」欲為卜尹、王許之。二
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五率、蕩侯、潘子、司馬督、囂尹午、陵尹喜。」
二集解。賈逵曰。「卜尹、卜師、大夫官。」
初、共王有寵子五人、無適立、乃望祭羣神、請神決之、使主社稷、而陰與巴姬一埋璧於室內、二召五公子齋而入。康王跨之、三靈王肘加之、子比、子皙皆遠之。平王幼、抱其上而拜、壓紐。故康王以長立、至其子失之。圍為靈王、及身而弒。子比為王十餘日、子皙不得立、又俱誅。四子皆絕無後。唯獨弃疾後立、為平王、竟續楚祀、如其神符。
一集解。賈逵曰。「共王妾。」
二正義。左傳云。「埋璧於太室之庭。」杜預曰。「太室、祖廟也。」
三集解。服虔曰。「兩足各跨璧一邊。」杜預曰。「過其上。」
初、子比自晉歸、韓宣子問叔向曰。「子比其濟乎。」對曰。「不就。」宣子曰。「同惡相求、如市賈焉、一何為不就。」對曰。「無與同好、誰與同惡。二取國有五難。有寵無人、一也三。有人無主、二也。四有主無謀、三也。五有謀而無民、四也。六有民而無德、五也。七子比在晉十三年矣、晉、楚之從不聞通者、可謂無人矣。八族盡親叛、可謂無主矣。九無釁而動、可謂無謀矣。一〇為羈終世、可謂無民矣。一一亡無愛徵、可謂無德矣。一二王虐而不忌、一三子比涉五難以弒君、誰能濟之。有楚國者、其棄疾乎。君陳、蔡、方城外屬焉。一四苛慝不作、盜賊伏隱、私欲不違、一五民無怨心。先神命之、國民信之。羋姓有亂、必季實立、楚之常也。子比之官、則右尹也。數其貴寵、則庶子也。以神所命、則又遠之。民無懷焉、將何以立。」宣子曰。「齊桓、晉文不亦是乎。」一六對曰。「齊桓、衞姬之子也、有寵於釐公。有鮑叔牙、賓須無、隰朋以為輔、有莒、衞以為外主、一七有高、國以為內主。一八從善如流一九、施惠不倦。有國、不亦宜乎。昔我文公、狐季姬之子也、有寵於獻公。好學不倦。生十七年、有士五人、有先大夫子餘、子犯以為腹心、二〇有魏犨、賈佗以為股肱、有齊、宋、秦、楚以為外主、二一有欒、郤、狐、先以為內主。二二亡十九年、守志彌篤。惠、懷弃民、二三民從而與之。二四故文公有國、不亦宜乎。子比無施於民、無援於外、去晉、晉不送。歸楚、楚不迎。何以有國。」子比果不終焉、卒立者弃疾、二五如叔向言也。
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謂國人共惡靈王者、如市賈之人求利也。」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言無黨於內、當與誰共同好惡。」
三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寵須賢人而固。」
四集解。杜預曰。「雖有賢人、當須內主為應。」
五集解。杜預曰。「謀、策謀也。」
六集解。杜預曰。「民、衆也。」
七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四者旣備、當以德成之。」
八集解。杜預曰。「晉、楚之士從子比游、皆非達人。」
九集解。杜預曰。「無親族在楚。」
一〇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言靈王尚在、而妄動取國、故謂無謀。」
一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終身羈客在於晉、是無民。」
一二集解。杜預曰。「楚人無愛念者。」
一三集解。杜預曰。「靈王暴虐、無所畏忌、將自亡。」
一四正義。方城山在許州葉縣西十八里也。
一五集解。服虔曰。「不以私欲違民心。」
一六集解。服虔曰。「皆庶子而出奔。」
一七集解。賈逵曰。「齊桓出奔莒、自莒先入、衞人助之。」
一八集解。服虔曰。「國子、高子、皆齊之正卿。」
一九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言其疾。」
二〇集解。賈逵曰。「子餘、趙衰。」
二一集解。賈逵曰。「齊以女妻之、宋贈之馬、楚享以九獻、秦送內之。」
二二集解。賈逵曰。「四姓、晉大夫。」 正義。杜預云。「謂欒枝、郤縠、狐突、先軫也。」
二三集解。服虔曰。「皆棄民不恤。」
二四正義。以惠、懷棄民、故民相從而歸心於文公。
二五正義。左傳云。「獲神、一也。有民、二也。令德、三也。寵貴、四也。居常、五也。有五利以去五難、誰能害之。」杜預云。「獲神、當璧拜也。有民、民信也。令德、無苛慝也。寵貴、妃子也。居常、棄疾季也。」
平王二年、使費無忌一如秦為太子建取婦。二婦好、來、未至、無忌先歸、說平王曰。「秦女好、可自娶、為太子更求。」平王聽之、卒自娶秦女、生熊珍。更為太子娶。是時伍奢為太子太傅、無忌為少傅。無忌無寵於太子、常讒惡太子建。建時年十五矣、其母蔡女也、無寵於王、王稍益疏外建也。
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楚大夫。」 索隱。左傳作「無極」、極忌聲相近。
二正義。左傳云。「楚子之在蔡也、㹃陽之女奔之、生太子建。」杜預云。「㹃、蔡邑也。」㹃、古覓反。
六年、使太子建居城父、守邊。一無忌又日夜讒太子建於王曰。「自無忌入秦女、太子怨、亦不能無望於王、王少自備焉。且太子居城父、擅兵、外交諸侯、且欲入矣。」平王召其傅伍奢責之。伍奢知無忌讒、乃曰。「王柰何以小臣疏骨肉。」無忌曰。。「今不制、後悔也。」於是王遂囚伍奢。(而召其二子而告以免父死)乃令司馬奮揚召太子建、欲誅之。太子聞之、亡奔宋。
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城父、楚北境邑。」杜預曰。「襄城城父縣。」 正義。父音甫。括地志云。「城父故城在許州葉縣東北四十五里、卽杜預云襄城城父縣也。又許州襄城縣東四十里亦有父城故城一所、服虔云『城父、楚北境』、乃是父城之名、非建所守。杜預云(言)成父、又誤也。傳及酈元水經注云『楚大城城父、使太子建居之』、卽十三州志云太子建所居城父、謂今亳州城父縣也。」按。今亳州見有城父縣、是建所守者也。地理志云潁川有父城縣、沛郡有城父縣、此二名別耳。
無忌曰。「伍奢有二子、不殺者為楚國患。盍以免其父召之、必至。」於是王使使謂奢。「能致二子則生、不能將死。」奢曰。「尚至、胥不至。」王曰。「何也。」奢曰。「尚之為人、廉、死節、慈孝而仁、聞召而免父、必至、不顧其死。胥之為人、智而好謀、勇而矜功、知來必死、必不來。然為楚國憂者必此子。」於是王使人召之、曰。「來、吾免爾父。」伍尚謂伍胥曰。「聞父免而莫奔、不孝也。父戮莫報、無謀也。度能任事、知也。子其行矣、我其歸死。」伍尚遂歸。伍胥彎弓屬矢、孫守真按。∵附屬、附著、同義複詞。∴屬=著。穿著、單字想複詞、同義複詞。出見使者、曰。「父有罪、何以召其子為。」將射、使者還走、遂出奔吳。伍奢聞之、曰。「胥亡、楚國危哉。」楚人遂殺伍奢及尚。
十年、楚太子建母在居巢、一開吳。吳使公子光伐楚、遂敗陳、蔡、取太子建母而去。楚恐、城郢。二初、吳之邊邑卑梁三與楚邊邑鍾離小童爭桑、兩家交怒相攻、滅卑梁人。卑梁大夫怒、發邑兵攻鍾離。楚王聞之怒、發國兵滅卑梁。吳王聞之大怒、亦發兵、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、遂滅鍾離、居巢。楚乃恐而城郢。四
一正義。廬州巢縣是也。
二正義。在江陵縣東北六里、已解於前。按。傳城郢在昭公二十三年、下重言城郢。杜預云「楚用子囊遺言以築郢城矣、今畏吳、復修以自固也」
三正義。卑梁邑近鍾離也。
四索隱。去年已城郢、今又重言。據左氏昭二十三年城郢、二十四年無重城郢之文、是史記誤也。
十三年、平王卒。將軍子常曰。「太子珍少、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當娶也。」欲立令尹子西。子西、平王之庶弟也、有義。子西曰。「國有常法、更立則亂、言之則致誅。」乃立太子珍、是為昭王。
昭王元年、楚衆不說費無忌、以其讒亡太子建、殺伍奢子父與郤宛。宛之宗姓伯氏子噽及子胥皆奔吳、吳兵數侵楚、楚人怨無忌甚。楚令尹子常一誅無忌以說衆、衆乃喜。
一正義。名瓦。左傳云囊瓦伐吳。
四年、吳三公子一奔楚、楚封之以扞吳。五年、吳伐取楚之六、潛。二七年、楚使子常伐吳、吳大敗楚於豫章。三
一索隱。昭三十年、二父公奔楚、公子掩餘奔徐、公子燭庸奔鍾離。此言三公子、非也。
二正義。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南百三十二里、偃姓、皋陶之後所封也。潛城、楚之潛邑、在霍山縣東二百步。
三正義。今洪州也。
十年冬、吳王闔閭、伍子胥、伯噽與唐、蔡俱伐楚、楚大敗、吳兵遂入郢、辱平王之墓、以伍子胥故也。吳兵之來、楚使子常以兵迎之、夾漢水陣。吳伐敗子常、子常亡奔鄭。楚兵走、吳乘勝逐之、五戰及郢。己卯、昭王出奔。庚辰、吳人入郢。一
一集解。春秋云十一月庚辰。
昭王亡也至雲夢。雲夢不知其王也、射傷王。王走鄖。一鄖公之弟懷曰。「平王殺吾父、二今我殺其子、不亦可乎。」鄖公止之、然恐其弒昭王、乃與王出奔隨。三吳王聞昭王往、卽進擊隨、謂隨人曰。「周之子孫封於江漢之閒者、楚盡滅之。」欲殺昭王。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、自以為王、謂隨人曰。「以我予吳。」隨人卜予吳、不吉、乃謝吳王曰。「昭王亡、不在隨。」吳請入自索之、隨不聽、吳亦罷去。
一正義。走音奏。鄖音云。括地志云。「安州安陸縣城、本春秋時鄖國城也。」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父曼成然。」 正義。成然立平王、貪求無厭、平王殺之。
三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隨州城外古隨國城。隨、姬姓也。」又云。「楚昭王城在隨州縣北七里。左傳云吳師入郢、王奔隨、隨人處之公宮之北、卽此城是也。」
昭王之出郢也、使申鮑胥一請救於秦。秦以車五百乘救楚、楚亦收餘散兵、與秦擊吳。十一年六月、敗吳於稷。二會吳王弟夫槪見吳王兵傷敗、乃亡歸、自立為王。闔閭聞之、引兵去楚、歸擊夫槪。夫槪敗、奔楚、楚封之堂谿、三號為堂谿氏。
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楚大夫王孫包胥。」
二集解。賈逵曰。「楚地也。」
三正義。(地理)〔括地〕志云。「堂谿故城在豫州郾城縣西八十有五里也。」
楚昭王滅唐一九月、歸入郢。十二年、吳復伐楚、取番二。楚恐、去郢、北徙都鄀。三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義陽安昌縣東南上唐鄕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上唐鄕故城在隨州棗陽縣東南百五十里、古之唐國也。世本云唐、姬姓之國。」
二正義。片寒反、又音婆。括地志云。「饒州鄱陽縣、春秋時為楚東境、秦為番縣、屬九江郡、漢為鄱陽縣也。」
三正義。音若。括地志云。「楚昭王故城在襄州樂鄕縣東北三十二里、在故都城東五里、卽楚國故昭王徙都鄀城也。」
十六年、孔子相魯。二十年、楚滅頓、一滅胡。二二十一年、吳王闔閭伐越。越王句踐射傷吳王、遂死。吳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。
一集解。地理志曰。「汝南南頓縣、故頓子國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陳州南頓縣、故頓子國。應劭云古頓子國、姬姓也、逼於陳、後南徙、故曰南頓也。」
二集解。杜預曰。「汝南縣西北胡城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胡城在豫州郾城縣界。」
二十七年春、吳伐陳、楚昭王救之、軍城父。十月、昭王病於軍中、有赤雲如鳥、夾日而蜚。一昭王問周太史、太史曰。「是害於楚王、然可移於將相。」將相聞是言、乃請自以身禱於神。昭王曰。「將相、孤之股肱也、今移禍、庸去是身乎。」弗聽。卜而河為祟、大夫請禱河。昭王曰。「自吾先王受封、望不過江、漢、二而河非所獲罪也。」止不許。孔子在陳、聞是言、曰。「楚昭王通大道矣。其不失國、宜哉。」
一集解。杜預曰。「雲在楚上、惟楚見之。」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謂所受王命、祀其國中山川為望。」 正義。按。江、荆州南大江也、漢、江也、二水楚境內也。河、黃河、非楚境也。
昭王病甚、乃召諸公子大夫曰。「孤不佞、再辱楚國之師、今乃得以天壽終、孤之幸也。」讓其弟公子申為王、不可。又讓次弟公子結、亦不可。乃又讓次弟公子閭、五讓、乃後許為王。將戰、庚寅、昭王卒於軍中。子閭曰。「王病甚、舍其子讓羣臣、臣所以許王、以廣王意也。今君王卒、臣豈敢忘君王之意乎。」乃與子西、子綦謀、伏師閉一塗、迎越女之子章立之、二是為惠王。然後罷兵歸、葬昭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壁』。」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閉塗、不通外使也。越女、昭王之妾。」 索隱。閉塗卽攢塗也、故下云惠王後卽罷兵歸葬。服虔說非。 正義。左傳云「謀潛師閉塗」。按。潛師、密發往迎也。閉塗、防斷外寇也。為昭王薨於軍、嗣子未定、恐有鄰國及諸公子之變、故伏師閉塗、迎越女之子章立為惠王也。
惠王二年、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勝於吳、以為巢大夫、號曰白公。一白公好兵而下士、欲報仇。六年、白公請兵令尹子西伐鄭。初、白公父建亡在鄭、鄭殺之、白公亡走吳、子西復召之、故以此怨鄭、欲伐之。子西許而未為發兵。八年、晉伐鄭、鄭告急楚、楚使子西救鄭、受賂而去。白公勝怒、乃遂與勇力死士石乞等襲殺令尹子西、子綦於朝、因劫惠王、置之高府、二欲弒之。惠王從者屈固負王亡走昭王夫人宮。三白公自立為王。月餘、會葉公來救楚、楚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、殺之。惠王乃復位。是歲也、四滅陳而縣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伍子胥傳曰使勝守楚之邊邑鄢。」駰案。服虔曰「白、邑名。楚邑大夫皆稱公」。杜預曰「汝陰裦信縣西南有白亭」。 正義。巢、今廬州居巢縣也。括地志云。「白亭在豫州裦信東南三十二里。裦信本漢郾縣之地、後漢分郾置裦信縣、在今裦信縣東七十七里。」
二集解。賈逵曰。「高府、府名也。」杜預曰。「楚別府。」
三集解。服虔曰。「昭王夫人、惠王母、越女也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惠王之十年。」
十三年、吳王夫差彊、陵齊、晉、來伐楚。十六年、越滅吳一。四十二年、楚滅蔡。二四十四年、楚滅杞。三與秦平。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、淮北。四楚東侵、廣地至泗上。
一正義。表云越滅吳在元王四年。
二正義。周定王二十二年。
三正義。周定王二十四年。
四正義。正、長也。江、淮北謂廣陵縣、徐、泗等州是也。
五十七年、惠王卒、子簡王中立。一
一正義。中音仲。
簡王元年、北伐滅莒。一八年、魏文侯、韓武子、趙桓子始列為諸侯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密州莒縣、故國也。」言「北伐」者、莒在徐、泗之北。
二十四年、簡王卒、子聲王當立。一聲王六年、、盜殺聲王、子悼王熊疑立。悼王二年、三晉來伐楚、至乘丘而還。二四年、楚伐周。鄭殺子陽。九年、伐韓、取負黍。十一年、三晉伐楚、敗我大梁、榆關。三楚厚賂秦、與之平。二十一年、悼王卒、子肅王臧立。
一正義。謚法云「不生其國曰聲」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三年歸榆關于鄭。」 正義。年表云。三晉公子伐我、至乘丘、誤也、已解在年表中。(地理志)〔括地志〕云「乘丘故城在袞州瑕丘縣西北三十五里」是也。
三索隱。此榆關當在大梁之西也。
肅王四年、蜀伐楚、取茲方。一於是楚為扞關以距之。二十年、魏取我魯陽。三十一年、肅王卒、無子、立其弟熊良夫、是為宣王。
一索隱。地名、今闕。 正義。古今地名云。「荆州松滋縣古鳩茲地、卽楚茲方是也。」
二集解。李熊說公孫述曰。「東守巴郡、距扞關之口。」 索隱。按。郡國志巴郡魚復縣有扞關。
三集解。地理志云南陽有魯陽縣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汝州魯山本漢魯陽縣也。古魯縣以古魯山為名也。」
宣王六年、周天子賀秦獻公。秦始復彊、而三晉益大、魏惠王、齊威王尤彊。三十年、秦封衞鞅於商、南侵楚。是年、宣王卒、子威王熊商立。
威王六年、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惠王。
七年、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、楚威王伐齊、敗之於徐州、一而令齊必逐田嬰。田嬰恐、張丑偽謂楚王曰。「王所以戰勝於徐州者、田盼子不用也。二盼子者、有功於國、而百姓為之用。嬰子弗善而用申紀。申紀者、大臣不附、百姓不為用、故王勝之也。今王逐嬰子、嬰子逐、盼子必用矣。復搏其士卒以與王遇、三必不便於王矣。」楚王因弗逐也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時楚已滅越而伐齊也。齊說越、令攻楚、故云齊欺楚。」
二索隱。盼子、嬰之同族。
三索隱。搏音膊、亦有作「附」讀。戰國策作「整」。
十一年、威王卒、子懷王熊槐立。魏聞楚喪、伐楚、取我陘山。一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陘山在鄭州新鄭縣西南三十里。」
懷王元年、張儀始相秦惠王。四年、秦惠王初稱王。
六年、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、破之於襄陵、一得八邑。二又移兵而攻齊、齊王患之。三陳軫適為秦使齊、齊王曰。「為之柰何。」陳軫曰。「王勿憂、請令罷之。」卽往見昭陽軍中、曰。「願聞楚國之法、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。」昭陽曰。「其官為上柱國、封上爵執珪。」陳軫曰。「其有貴於此者乎。」昭陽曰。「令尹。」陳軫曰。「今君已為令尹矣、此國冠之上。四臣請得譬之。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、舍人相謂曰。『數人飲此、不足以遍、請遂畫地為蛇、蛇先成者獨飲之。』一人曰。『吾蛇先成。』舉酒而起、曰。『吾能為之足。』及其為之足、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、曰。『蛇固無足、今為之足、是非蛇也。』今君相楚而攻魏、破軍殺將、功莫大焉、冠之上不可以加矣。今又移兵而攻齊、攻齊勝之、官爵不加於此。攻之不勝、身死爵奪、有毀於楚。此為蛇為足之說也。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、此持滿之術也。」昭陽曰。「善。」引兵而去。
一索隱。縣名、在河東。
二索隱。古本作「八邑」、今亦作「八城」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懷王六年、昭陽移和而攻齊。軍門曰和。」
四索隱。冠音官。令尹乃尹中最尊、故以國為言、猶如卿子冠軍然。
燕、韓君初稱王。秦使張儀與楚、齊、魏相會、盟齧桑。一
一正義。徐廣曰。「在梁與彭城之閒也。」
十一年、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、楚懷王為從長。至函谷關、秦出兵擊六國、六國兵皆引而歸、齊獨後。十二年、齊湣王伐敗趙、魏軍、秦亦伐敗韓、與齊爭長。
十六年、秦欲伐齊、而楚與齊從親、秦惠王患之、乃宣言張儀免相、使張儀南見楚王、謂楚王曰。「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、雖儀之所甚願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。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、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。而大王和之、一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、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廝也。王為儀閉關而絕齊、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、二如是則齊弱矣。是北弱齊、西德於秦、私商於以為富、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。」懷王大悅、乃置相璽於張儀、日與置酒、宣言「吾復得吾商於之地」。羣臣皆賀、而陳軫獨弔。懷王曰。「何故。」陳軫對曰。「秦之所為重王者、以王之有齊也。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絕、是楚孤也。夫秦又何重孤國哉、必輕楚矣。且先出地而後絕齊、則秦計不為。先絕齊而後責地、則必見欺於張儀。見欺於張儀、則王必怨之。怨之、是西起秦患、北絕齊交。西起秦患、北絕齊交、則兩國之兵必至。三臣故弔。」楚王弗聽、因使一將軍西受封地。
一索隱。和謂楚與齊相和親。
二集解。商於之地在今順陽郡南鄕、丹水二縣、有商城在於中。故謂之商於。 索隱。商於在今愼陽。案。地理志丹水及商屬弘農、今言順陽者、是魏晉始分置順陽郡、商城、丹水俱隸之。
三索隱。兩國、韓、魏也。
張儀至秦、詳醉墜車、稱病不出三月、地不可得。楚王曰。「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。」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。齊王大怒、折楚符而合於秦。秦齊交合、張儀乃起朝、謂楚將軍曰。「子何不受地。從某至某、廣袤六里。」楚將軍曰。「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里、不聞六里。」卽以歸報懷王。懷王大怒、興師將伐秦。陳軫又曰。「伐秦非計也。不如因賂之一名都、與之伐齊、是我亡於秦、一取償於齊也、吾國尚可全。今王已絕於齊而責欺於秦、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、國必大傷矣。」楚王不聽、遂絕和於秦、發兵西攻秦。秦亦發兵擊之。
一索隱。謂失商於之地。
十七年春、與秦戰丹陽、一秦大敗我軍、斬甲士八萬、虜我大將軍屈匄、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餘人、遂取漢中之郡。楚懷王大怒、乃悉國兵復襲秦、戰於藍田、二大敗楚軍。韓、魏聞楚之困、乃南襲楚、至於鄧。楚聞、乃引兵歸。
一索隱。此丹陽在漢中。
二正義。藍田在雍州東南八十里、從藍田關入藍田縣。
十八年、秦使使約復與楚親、分漢中之半以和楚。楚王曰。「願得張儀、不願得地。」張儀聞之、請之楚。秦王曰。「楚且甘心於子、柰何。」張儀曰。「臣善其左右靳尚、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鄭袖、袖所言無不從者。且儀以前使負楚以商於之約、今秦楚大戰、有惡、臣非面自謝楚不解。且大王在、楚不宜敢取儀。誠殺儀以便國、臣之願也。」儀遂使楚。
至、懷王不見、因而囚張儀、欲殺之。儀私於靳尚、靳尚為請懷王曰。「拘張儀、秦王必怒。天下見楚無秦、必輕王矣。」又謂夫人鄭袖曰。「秦王甚愛張儀、而王欲殺之、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、以美人聘楚王、以宮中善歌者為之媵。楚王重地、秦女必貴、而夫人必斥矣。夫人不若言而出之。」鄭袖卒言張儀於王而出之。儀出、懷王因善遇儀、儀因說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、約婚姻。張儀已去、屈原使從齊來、諫王曰。「何不誅張儀。」懷王悔、使人追儀、弗及。是歲、秦惠王卒。
二十(六)年、齊湣王欲為從長、一惡楚之與秦合、乃使使遺楚王書曰。「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。今秦惠王死、武王立、張儀走魏、樗里疾、公孫衍用、而楚事秦。夫樗里疾善乎韓、而公孫衍善乎魏。楚必事秦、韓、魏恐、必因二人求合於秦、則燕、趙亦宜事秦。四國爭事秦、則楚為郡縣矣。王何不與寡人幷力收韓、魏、燕、趙、與為從而尊周室、以案兵息民、令於天下。莫敢不樂聽、則王名成矣。王率諸侯並伐、破秦必矣。王取武關、蜀、漢之地、二私吳、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、韓、魏割上黨、西薄函谷、則楚之彊百萬也。且王欺於張儀、亡地漢中、兵銼藍田、天下莫不代王懷怒。今乃欲先事秦。願大王孰計之。」
一索隱。按。下文始言二十四年、又更有二十六年、則此錯。云二十六年、衍字也、當是二十年事。又徐廣推校二十年取武遂、二十三年歸武遂、則此必二十年、二十一年事乎。
二正義。武關在商州東一百八十里商洛縣界。蜀、巴蜀。漢中、郡也。
楚王業已欲和於秦、見齊王書、猶豫不決、下其議羣臣。羣臣或言和秦、或曰聽齊。昭雎一曰。「王雖東取地於越、不足以刷恥。必且取地於秦、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。王不如深善齊、韓以重樗里疾、如是則王得韓、齊之重以求地矣。秦破韓宜陽、二而韓猶復事秦者、以先王墓在平陽、三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、四以故尤畏秦。不然、秦攻三川、五趙攻上黨、楚攻河外、韓必亡。楚之救韓、不能使韓不亡、然存韓者楚也。韓已得武遂於秦、以河山為塞、六所報德莫如楚厚、臣以為其事王必疾。齊之所信於韓者、以韓公子眛為齊相也。七韓已得武遂於秦、王甚善之、使之以齊、韓重樗里疾、疾得齊、韓之重、其主弗敢弃疾也。今又益之以楚之重、樗里子必言秦、復與楚之侵地矣。」於是懷王許之、竟不合秦、而合齊以善韓。八
一索隱。七余反。
二索隱。弘農之縣、在澠池西南。
三索隱。非堯都也。
四索隱。亦非河閒之縣、則韓之平陽、秦之武遂、並當在宜陽左右。
五正義。三川、洛州也。
六正義。河、蒲州西黃河也。山、韓西境也。
七正義。眛、莫葛反、後同。
八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懷王之二十二年、秦拔宜陽、取武遂、二十三年、秦復歸韓武遂、然則已非二十年事矣。」
二十四年、倍齊而合秦。秦昭王初立、乃厚賂於楚。楚往迎婦。二十五年、懷王入與秦昭王盟、約於黃棘。秦復與楚上庸。二十六年、齊、韓、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、三國共伐楚。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請救。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、三國引兵去。
二十七年、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鬭、楚太子殺之而亡歸。二十八年、秦乃與齊、韓、魏共攻楚、殺楚將唐眛、取我重丘而去。二十九年、秦復攻楚、大破楚、楚軍死者二萬、殺我將軍景缺。懷王恐、乃使太子為質於齊以求平。三十年、秦復伐楚、取八城。秦昭王遺楚王書曰。「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、盟于黃棘、太子為質、至驩也。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、不謝而亡去、寡人誠不勝怒、使兵侵君王之邊。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。寡人與楚接境壤界、故為婚姻、一所從相親久矣。而今秦楚不驩、則無以令諸侯。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、面相約、結盟而去、寡人之願也。敢以聞下執事。」楚懷王見秦王書、患之。欲往、恐見欺。無往、恐秦怒。昭雎曰。「王毋行、而發兵自守耳。秦虎狼、不可信、有幷諸侯之心。」懷王子子蘭勸王行、曰。「柰何絕秦之驩心。」於是往會秦昭王。昭王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、號為秦王。楚王至、則閉武關、遂與西至咸陽、二朝章臺、如蕃臣、不與亢禮。楚懷王大怒、悔不用昭子言。秦因留楚王、要以割巫、黔中之郡。楚王欲盟、秦欲先得地。楚王怒曰。「秦詐我而又彊要我以地。」不復許秦。秦因留之。
一正義。婿之父為姻、婦之父為婚、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、兩婿相謂為婭。
二索隱。右扶風渭城縣、故咸陽城也、在水北山南、故曰咸陽。咸、皆也。
楚大臣患之、乃相與謀曰。「吾王在秦不得還、要以割地、而太子為質於齊、齊、秦合謀、則楚無國矣。」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。昭雎曰。「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、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、不宜。」乃詐赴於齊、齊湣王謂其相曰。「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。」相曰。「不可、郢中立王、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。」或曰。「不然。郢中立王、因與其新王市曰『予我下東國、吾為王殺太子、不然、將與三國共立之』、然則東國必可得矣。」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。太子橫至、立為王、是為頃襄王。乃告于秦曰。「賴社稷神靈、國有王矣。」
頃襄王橫元年、秦要懷王不可得地、楚立王以應秦、秦昭王怒、發兵出武關攻楚、大敗楚軍、斬首五萬、取析十五城而去。一二年、楚懷王亡逃歸、秦覺之、遮楚道、懷王恐、乃從閒道走趙以求歸。趙主父二在代、其子惠王初立、行王事、恐、不敢入楚王。楚王欲走魏、秦追至、遂與秦使復之秦。懷王遂發病。頃襄王三年、懷王卒于秦、秦歸其喪于楚。楚人皆憐之、如悲親戚。諸侯由是不直秦。秦楚絕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取十六城、旣取析、又幷取左右十五城也。」駰按。地理志弘農有析縣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鄧州內鄕縣城本楚析邑、一名丑、漢置析縣、因析水為名也。」
二索隱。主字亦或作「王」。
六年、秦使白起伐韓於伊闕、一大勝、斬首二十四萬。秦乃遺楚王書曰。「楚倍秦、秦且率諸侯伐楚、爭一旦之命。願王之飭士卒、得一樂戰。」楚頃襄王患之、乃謀復與秦平。七年、楚迎婦於秦、秦楚復平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伊闕山在洛州南十九里也。」
十一年、齊秦各自稱為帝。月餘、復歸帝為王。
十四年、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好會于宛、結和親。十五年、楚王與秦、三晉、燕共伐齊、取淮北。十六年、與秦昭王好會於鄢。其秋、復與秦王會穰。
十八年、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鴈之上者、頃襄王聞、召而問之。對曰。「小臣之好射鶀鴈、一羅鸗、二小矢之發也、何足為大王道也。且稱楚之大、因大王之賢、所弋非直此也。昔者三王以弋道德、五霸以弋戰國。故秦、魏、燕、趙者、鶀鴈也。齊、魯、韓、衞者、靑首也。三騶、費、四郯、邳者、羅鸗也。外其餘則不足射者。見鳥六雙、五以王何取。王何不以聖人為弓、以勇士為繳、時張而射之。此六雙者、可得而囊載也。其樂非特朝昔之樂也、六其獲非特鳧鴈之實也。王朝張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、加其右臂而徑屬之於韓、則中國之路絕而上蔡之郡壞矣。還七射八圉之東、九解魏左肘一〇而外擊定陶、則魏之東外弃而大宋、方與二郡者舉矣。一一且魏斷二臂、顛越矣。膺擊郯國、大梁可得而有也。王綪繳蘭臺、一二飲馬西河、定魏大梁、此一發之樂也。若王之於弋誠好而不厭、則出寶弓、碆新繳、一三射噣鳥於東海、還蓋長城以為防、一四朝射東莒、一五夕發浿丘、一六夜加卽墨、顧據午道、一七則長城之東收而太山之北舉矣。一八西結境於趙一九而北達於燕、二〇三國布𦐊、二一則從不待約而可成也。北遊目於燕之遼東而南登望於越之會稽、此再發之樂也。若夫泗上十二諸侯、左縈而右拂之、可一旦而盡也。今秦破韓以為長憂、得列城而不敢守也。伐魏而無功、擊趙而顧病、二二則秦魏之勇力屈矣、楚之故地漢中、析、酈可得而復有也。王出寶弓、碆新繳、涉鄳塞、二三而待秦之倦也、山東、河內二四可得而一也。勞民休衆、南面稱王矣。故曰秦為大鳥、負海內而處、東面而立、左臂據趙之西南、右臂傅楚鄢郢、膺擊韓魏、二五垂頭中國、二六處旣形便、勢有地利、奮翼鼓𦐊、方三千里、則秦未可得獨招而夜射也。」欲以激怒襄王、故對以此言。襄王因召與語、遂言曰。「夫先王為秦所欺而客死於外、怨莫大焉。今以匹夫有怨、尚有報萬乘、白公、子胥是也。今楚之地方五千里、帶甲百萬、猶足以踊躍中野也、而坐受困、臣竊為大王弗取也。」於是頃襄王遣使於諸侯、復為從、欲以伐秦。秦聞之、發兵來伐楚。
一索隱。鶀音其、小鴈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呂靜曰鸗、野鳥也。音龍。」 索隱。呂靜音聾、鄒亦音盧動反、劉音龍。鸗、小鳥。
三索隱。亦小鳧、有靑首者。
四索隱。鄒祕二音。
五索隱。以喻下文秦趙等十二國、故云「六雙」。
六索隱。昔猶夕也。
七索隱。音患、謂繞也。
八索隱。音石。
九正義。圉音語。城在汴州雍丘縣東。
一〇索隱。解音紀買反。
一一正義。言王朝張弓射魏大梁、汴州之南、卽加大梁之右臂。連韓、郯、則河北中國之路向東南斷絕、則韓上蔡之郡自破壞矣。復遶射雍丘圉城之東、便解散魏左肘宋州、而外擊曹定陶、及魏東之外解棄、則宋、方與兩郡並舉。
一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綪、縈也、音爭。蘭、一作『簡』。」 正義。鄭玄云。「綪、屈也、江沔之閒謂之縈、收繩索綪也。」按。繳、絲繩、繫弋射鳥也。若膺擊郯、圍大梁已了、乃收弋繳於蘭臺。蘭臺、桓山之別名也。
一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以石傅弋繳曰碆。碆音波。」 索隱。碆作「磻」、音播。傅音附。
一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噣、一作『獨』。還音宦。蓋、一作『益』。益縣在樂安、蓋縣在泰山。濟北盧縣有長城、東至海也。」 索隱。噣音晝、謂大鳥之有鉤喙者、以比齊也。還音患、謂遶也。蓋者、覆也。言射者環遶蓋覆、使無飛走之路、因以長城為防也。徐以蓋為益縣、非也。長城當在濟南。 正義。太山郡記云。「太山西北有長城、緣河徑太山千餘里、至琅邪臺入海。」齊記云。「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、東至海、西至濟州千餘里、以備楚。」括地志云。「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、緣河歷太山北岡上、經濟州淄川、卽西南兗州博城縣北、東至密州琅邪臺入海。薊代記云齊有長城巨防、足以為塞也。」
一五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密州莒縣、故莒子國。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少昊之後嬴姓於莒、始都計斤、春秋時徙居莒也。」
一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淸河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浿丘、丘名也、在靑州臨淄縣西北二十五里也。」
一七索隱。顧、反也。午道當在齊西界。一從一橫為午道、亦未詳其處。 正義。劉伯莊云「齊西界」。按。蓋在博州之西境也。
一八正義。言從濟州長城東至海、太山之北、黃河之南、盡舉收於楚。
一九正義。言得齊地約結於趙、為境界、定從約也。
二〇索隱。北、一作「杜」。杜者、寬大之名。言齊晉旣伏、收燕不難也。 正義。北達、言四通無所滯礙。言燕無山河之限也。
二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音翅。一作『屬』。」 索隱。亦作「翅」、同式豉反。三國、齊、趙、燕也。
二二索隱。顧猶反也。
二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或以為『冥』、今江夏。一作『黽』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鄍城在陝州河北縣東十里、虞邑也。杜預云河東大陽有鄍城是也。」徐言江夏、亦誤也。
二四正義。謂華山之東、懷州河內之郡。
二五索隱。謂韓、魏當秦之前、故云「膺擊」。俗本作「鷹」、非。
二六索隱。垂頭猶申頸也。言欲吞山東。
楚欲與齊韓連和伐秦、因欲圖周。周王赧使武公一謂楚相昭子曰。「三國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輸、而南器以尊楚、臣以為不然。夫弒共主、臣世君、二大國不親。以衆脅寡、小國不附。大國不親、小國不附、不可以致名實。名實不得、不足以傷民。夫有圖周之聲、非所以為號也。」昭子曰。「乃圖周則無之。雖然、周何故不可圖也。」對曰。「軍不五不攻、城不十不圍。夫一周為二十晉、三公之所知也。韓嘗以二十萬之衆辱於晉之城下、銳士死、中士傷、而晉不拔。公之無百韓以圖周、此天下之所知也。夫怨結兩周以塞騶魯之心、四交絕於齊、五聲失天下、其為事危矣。夫危兩周以厚三川、六方城之外必為韓弱矣。七何以知其然也。西周之地、絕長補短、不過百里。名為天下共主、裂其地不足以肥國、得其衆不足以勁兵。雖無攻之、名為弒君。然而好事之君、喜攻之臣、發號用兵、未嘗不以周為終始。是何也。見祭器在焉、欲器之至而忘弒君之亂。今韓以器之在楚、臣恐天下以器讎楚也。臣請譬之。夫虎肉臊、其兵利身、八人猶攻之也。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、人之攻之必萬於虎矣。九裂楚之地、足以肥國。詘楚之名、足以尊主。今子將以欲誅殘天下之共主、居三代之傳器、一〇吞三翮六翼、一一以高世主、非貪而何。周書曰『欲起無先』、故器南則兵至矣。」於是楚計輟不行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定王之曾孫、而西周惠公之子。」
二索隱。共主、世君、俱是周自謂也。共主、言周為天下共所宗主也。世君、言周室代代君於天下。
三正義。言周王之國、其地雖小、諸侯尊之、故敵二十晉也。
四索隱。騶魯有禮義之國、今楚欲結怨兩周而奪九鼎、是塞鄒魯之心。
五正義。楚本與齊韓和伐秦、因欲圖周。齊不與圖周、故齊交絕於楚。
六正義。三川、兩周之地、韓多有之、言厚韓也。
七正義。方城之外、許州葉縣東北也。言楚取兩周、則韓彊、必弱楚方城之外也。
八索隱。謂虎以爪牙為兵、而自利於防身也。
九索隱。攻易而利大也。 正義。野澤之麋蒙衣虎皮、人之攻取必萬倍於虎也。譬楚伐周收祭器、其猶麋蒙虎皮矣。
一〇索隱。謂九鼎也。
一一索隱。翮、亦作「葘」、同音歷。三翮六翼、亦謂九鼎也。空足曰翮。六翼卽六耳、翼近耳旁、事具小爾雅。
十九年、秦伐楚、楚軍敗、割上庸、漢北地予秦。一二十年、秦將白起拔我西陵。二二十一年、秦將白起遂拔我郢、燒先王墓夷陵。三楚襄王兵散、遂不復戰、東北保於陳城。二十二年、秦復拔我巫、黔中郡。
一正義。謂割房、金、均三州及漢水之北與秦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江夏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西陵故城在黃州黃山西二里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拔郢、燒夷陵。」 索隱。夷陵、陵名、後為縣、屬南郡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峽州夷陵縣是也。在荆州西。應劭云夷山在西北。」
二十三年、襄王乃收東地兵、得十餘萬、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、距秦。二十七年、使三萬人助三晉伐燕。復與秦平、而入太子為質於秦。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。
三十六年、頃襄王病、太子亡歸。秋、頃襄王卒、太子熊元一代立、是為考烈王。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、封以吳、號春申君。
一索隱。系本作「完」。
考烈王元年、納州于秦以平。一是時楚益弱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南郡有州陵縣。」
六年、秦圍邯鄲、趙告急楚、楚遣將軍景陽救趙。七年、至新中。一秦兵去。二十二年、秦昭王卒、楚王使春申君弔祠于秦。十六年、秦莊襄王卒、秦王趙政立。二十二年、與諸侯共伐秦、不利而去。楚東徙都壽春、三命曰郢。
一索隱。按。趙地無名新中者、「中」字誤。鉅鹿有新市、「中」當為「市」。 正義。新中、相州安陽縣也。七國時魏寧新中邑、秦莊襄王拔之、更名安陽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六年春申君救趙、十年徙於鉅陽。」
三正義。壽春在南壽州、壽春縣是也。
二十五年、考烈王卒、子幽王悍立。李園殺春申君。幽王三年、秦、魏伐楚。秦相呂不韋卒。九年、秦滅韓。十年、幽王卒、同母弟猶代立、是為哀王。哀王立二月餘、哀王庶兄負芻之徒襲殺哀王而立負芻為王。是歲、秦虜趙王遷。
王負芻元年、燕太子丹使荆軻刺秦王。二年、秦使將軍伐楚、大破楚軍、亡十餘城。三年、秦滅魏。四年、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一、而殺將軍項燕。
一索隱。機祈二音。
五年、秦將王翦、蒙武遂破楚國、虜楚王負芻、滅楚名為(楚)郡云。一
一集解。孫檢曰。「秦虜楚王負芻、滅去楚名、以楚地為三郡。」 索隱。裴注頻引孫檢、不知其人本末、蓋齊人也。
太史公曰。楚靈王方會諸侯於申、誅齊慶封、作章華臺、求周九鼎之時、志小天下。及餓死于申亥之家、為天下笑。操行之不得、悲夫。勢之於人也、可不愼與。棄疾以亂立、嬖淫秦女、甚乎哉、幾一再亡國。
一索隱。音祈。
索隱述贊。鬻熊之嗣、周封於楚。僻在荆蠻、蓽路藍縷。及通而霸、僭號曰武。文旣伐申、成亦赦許。子圉篡嫡、商臣殺父。天禍未悔、憑姦自怙。昭困奔亡、懷迫囚虜。頃襄、考烈、祚衰南土。